1.C《穆天子传》是文学传奇和游记,文中并未说明人们将周穆王不远万里拜会西王母一事作为传奇故事,而且被称为玉崇拜的圣经的也不是这个故事,而是《穆天子传》这部书。
2.A“直接导致”于文无据。
3.A“用实物证明”错。文中讲的是“美玉的来源为什么在昆仑,如今可用实物证明”。《穆天子传》中的“载玉万只”仅为文学记载。
4.C(半路出家,从事语言文字学)
5.B E(A“不多”错误,“那一代人就是单纯的爱国,当新中国成立,大家很快就回来了”;C“担任了3年的外交家”错误;D“已实现了普通话普及”错误,还未完全实现。 选对一项2分,选对两项4分)
6.(1)留学海外,环游世界,贯通中西文化。
(2)高瞻远瞩,有世界的眼光。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他提出三点原则:拉丁化、音素化、口语化,在3年的时间里,他们用科学的方法,将26个拉丁字母组建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,有利于其国际化。
(3)多方斡旋,搭建语言桥梁。他通过3年外交,终使汉语拼音方案获国际社会认可,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。(答对一点2分,两点4分,三点5分)
7. D(A“彰显了文章主旨”错误。B文末没有心理描写,根据原文“脸上有了多日不见的笑容”,应为神态描写 。C“欲扬先抑”错,小说是先扬后抑。)
8.(1)技艺精湛。拿捏到位,凭借手感,就能轻松完成剃光头的活,让有些顾客享受得酣然入梦。
(2)执着认真。不惜花半天的时光来对待顾客的光头;用给人剃光头的态度来刮张屠户的猪头;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给人剃头。
(3)吃苦耐劳。为了帮儿子赚钱,进入蜂窝煤厂工作,起早摸黑一干就是两年。
(4)固执,不懂变通。把猪头当人头剃,一天下来刮不了几个猪头。
(如有其他答案,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。答出一点得2分,答出三点即得全分)
9.(1)强化了人物性格,进一步展示了冯剃头对剃光头的执著和痴迷。
(2)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,随着时代的变迁,传统技艺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,冯剃头在弥留之际对手艺的念念不忘,加重了主人公悲剧性。
(3)结尾部分画面感强,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,产生了震撼人心的作用。
(4)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,使人觉得小说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,而且首尾呼应,结构更加完整。
(每点2分,只需答出三点即可得全分)
10.D(“于长安”是“广置良田”的地点,不是“饰舆服”的后置状语,排除AC两项,“遂”连于上句尾作成功理解,置于下句首作于是理解,从文意看,理解为于是较合理,排除AB,答案为D)
11.A (“文武官员”表述错误,吏部只管文官,武官归兵部管理。)
12.C(“命令内侍大臣写祭文致祭”错,原文“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”是“亲自写祭文”的意思)
13.(1)几个兄长都营谋官职地位,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,用茅草搭建房屋,仅仅能遮避风雨。(译出大意,给2分;“干进”“结草”“庇”三处,每译对一处给1分。)
(2)皇上诏令本府(兵部)派官吏进山访问,按礼制送他前往朝廷,赏赐行装钱五万,种放辞谢,没有动身。(译出大意,给2分,“诣” “赍”“辞”三处,每译对一处给1分。)
翻译:种放字明逸,河南洛阳人。父亲种诩,吏部令史,调补长安主簿。种放沉默好学,七岁时能写文章,不与小孩们玩耍。父亲曾令他考进士,种放以学业未成为辞,说不可以妄动。每每往来于嵩山、华山之间,慨然有隐居山林中的意思。不久父亲去世,几个兄长都营谋官职地位,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,用茅草搭建房屋,仅仅能遮避风雨。种放以互相讨论学习为业,从学的人很多,得到学生送的礼物来供养母亲,母亲也乐从天道,淡薄美味。
种放得到辟谷术,在峰顶另外构堂,整天端正坐立遥望云彩。每到山水暴涨,道路阻隔,粮食缺乏断绝,只能吃芋头板栗。种放性嗜好饮酒,曾种植粘高粱自己酿酒,每每说空旷的山野清新寂静,借以养心净气,因号云溪醉侯。裹着头巾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,背着琴提着壶,逆着长长的溪流而上,坐在厚重的大石头上,采摘山药来佐助饮食,往往是整天。所写诗歌很多,自称“退士”,曾写传以记述他的志向。
淳化四年(1001),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,不游览城市五十年,孝行纯正完美,可以劝勉风俗,简朴隐退清静,不逊于古人。皇上诏令本府(兵部)派官吏进山访问,按礼制送他前往朝廷,赏赐行装钱五万,种放辞谢,没有动身。第二年,张齐贤任京兆太守,又条列陈述种放的操行,请朝廷加以旌表。九月,种放到达朝廷,对策于崇政殿,放既然不乐于当官,也可以满足他的请求。”中书省传下诏六年(1003)春天,种放又上表谢恩请求暂时返归故山,诏令准许他的请求。
种放多次到朝宫下,不久又归山,有人写信嘲讽他出仕隐退之迹,而且劝他放弃职位隐居岩谷,种放没有理会。种放终身不娶,尤其讨厌喧嚣尘杂,所以京城赐宅为他挑选僻静的地方。但是俸禄之赐既然优厚,他晚年很注意装饰车子衣冠。他在长安广置良田,每年获利很大,也有强迫购买的,于是导致争讼,门人族属依仗他恣肆骄横。王嗣宗守京兆,种放曾趁酒醉谩骂他。当时舆论逐渐鄙薄他。
皇帝曾经举行曲宴命令大臣们赋诗,杜镐以向来不写诗为辞,朗读《北山移文》来讥讽种放。皇帝告诉近臣说:“种放对朕说了很多事,只是外廷没人知道。”因而出示种放所上《时议》十三篇。大中祥符八年(1015)十一月十九日,早晨起来,种放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烧掉,穿道士衣服,召门生一起饮酒于停留处,行了几巡酒后去世。死讯传到朝廷,皇帝很是感叹哀悼,亲手写祭文派内侍朱允中致祭。归葬终南山,赠工部尚书。
14. A.E(选A得3分,选E得2分)(A.诗写的是闺中少妇思念长久戍边未归的丈夫的。E.“流黄”指的是褐黄色的绢,诗中用来做征衣。)
15.(6分)《古意》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,借比兴用典、烘托、对比等手法来表现闺怨。
①用典:借用卢家少妇的典故,暗示抒情主人公的贵妇身份。
②比兴:“海燕双栖玳瑁梁”一句暗用比兴,以梁上海燕双栖的情景引起思妇心中的愁思。
③烘托:借镌刻环境,渲染气氛,以烘托人物心情,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。如以“海燕双栖”,烘托少妇独处;以“寒砧木叶”、“城南秋夜”烘托“十年远戍”、 “音书断”之思愁;以“月照流黄”烘托“含愁独不见”的愁绪。
(或以景衬情,寓情于景:“寒砧木叶”、“城南秋夜”衬托思妇的孤寂之情。)
④对比:通过“海燕双栖”与思妇独守空闺作对比,更加凸显思妇的孤寂之情。
(答出一项3分,两项6分,如有其它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,酌情给分)
16.(1)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(2)万里悲愁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(3)入则无法家拂士
17.D(鸣锣开道: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,制造声势,开辟道路。此语境为民警反应迅速,使用对象错误。黯然神伤:指心神悲沮的样子。蔚然成风:形容一种事情逐渐发展、盛行、形成风气,用于褒义。箪食壶浆:百姓用箪盛饭,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。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。望文生义。浑水摸鱼: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。激浊扬清:冲去污水,让清水上来,比喻抨击坏人坏事,褒扬好人好事,也可说扬清激浊。)
18. B(A、偷换主语。C、重复赘余,“这其中”,去掉“这”;成分残缺,在“正能量”前加“充满”。D、句式杂糅,把“发射了”改为“发射的”。)
19.B
20. 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,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,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。(答对一处2分,两处4分,三处5分,意思相近、符合语境即可)
21. 构图要素:图片由“家”字变化组成。下半部分似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。(答出“家”字、拄着拐杖的老人,给2分)
寓意:展现当今社会的家庭问题:家中只剩空巢老人独自留守,无法支撑整个家的重负。(2分,意思对即可)
建议:1.社会保障制度要健全,使老有所养。
2.子女要有孝亲意识,不要让老人孤苦无依。
3.老人们自己要学会充电,勇于改变传统们生活方式,老有所乐。
(只需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,意思对即可)
22.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。